走出失落30年 日股牛市強勢來臨

走出失落30年 日股牛市強勢來臨

汽车消费成为假期消费热点

今年以來,日本強勢躍升全球股市黑馬,日本貨幣寬鬆政策持續正是醞釀日股多頭行情的最佳催化。(本報系資料庫)

【撰文:張繼文】

傳奇經典再添新意!卡地亞Tank Américaine全新改版、Tank Louis換上新錶盤

妙手仙醫 小說

今年以來,日本強勢躍升全球股市黑馬,日本貨幣寬鬆政策持續正是醞釀日股多頭行情的最佳催化,加上「內需消費起飛、企業獲利持續上調、治理改革成效漸顯」等利多簇擁,日股榮景正在展開。

日本自1990年代初發生泡沫經濟後,陷入長期通貨緊縮與經濟停滯的惡性循環,過去30年平均每年GDP成長率不到1%,國人消費意願低落、物價持續下跌,長期以來令日本政府爲之苦惱的「不是通膨,而是通縮」。

爲因應此一嚴峻的困境,日本央行從2001年開始持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拯救經濟。正因如此,在全球通膨急遽升溫、各國央行相繼緊縮貨幣政策之際,日本央行卻背道而馳,持續堅守寬鬆貨幣政策,長期的通縮趨勢,終於在2021年見到反轉,苦熬30年終於步上通貨復膨之路。

新闻透视》争取陆客赴台 陆委会何妨主动掌握话语权?

調薪幅度大增 推升內需消費成長

在過去長達30年經濟停滯的期間,日本消費者對商品價格都保持高度敏感性,漲價對日本企業來說似乎成了禁忌。以往日本企業在面對物價波動時,由於擔心貿然漲價會嚇跑消費者,所以多是以減少包裝因應,靜待物價回穩。

开着MPV草原自驾:比亚迪宋MAX DM-i,幸福生活的开始

然而,現在狀況已全然不同,包含吉野家、鬆屋等知名消費連鎖品牌都陸續宣佈調漲價格。以日本知名餃子品牌「餃子の王將」爲例,在2022年內漲價2次,但價格調漲後銷量逆勢上揚、營收不減反增,2022財年營業額仍較前期成長5.2%,企業財報說明目前漲價已非日本文化禁忌,除此之外,日本民衆消費實力提升也是重要關鍵。

消費實力提升的背後重要推手,就是薪資增長。今年春鬥談出30年來最大的調薪幅度,日本最大聯合工會「日本勞動組合總聯合會」(RENGO)公佈今年春鬥結果,整體調薪幅度達到3.67%,中小企業調薪幅度也達3.61%。隨着薪資大幅調整,內需消費甦醒,形成良性循環,並帶動日本經濟復甦,根據日本政府公佈的第1季GDP,成長超乎預期,年成長率達到1.6%,也是過去3季以來的首次正增長。

東區尚武好宅 8月受理申請 社宅政策顧青年 租金折數全國最優惠

同時,日圓匯率長期偏弱的態勢,更是疫情解封、國境開放後吸引國際觀光客大幅迴流的主因,消費支出因而強勁增長,有助於支撐日本經濟體。弱勢匯率正是近年來日本企業獲利強勁成長的主因,不單有利日本企業財務結構改善,更可推動企業外銷獲利大幅成長。根據野村證券在2022年針對231家日本上市企業所做的研究,發現日圓每貶值1元,企業的營業利益平均增加0.51%,有助於提升出口競爭力與挹注企業的獲利表現,並支撐股價動能向上。

別人的人生過得比較好?你得不到,是因為你不夠想要!三步驟翻轉平庸,鍛鍊慣性成功的心智!

公司治理改革成效漸顯 評價有上調空間

此外,日本政府持續進行的公司治理改革,更是增添日本股市後續表現的主要動能來源。長期以來,日本企業普遍有「交叉持股」傳統,此做法雖可增強企業管理層權利,卻影響股東權益。

隨着近年來股東行動主義在日本逐漸受到重視,東京證交所不斷修訂公司治理守則,呼籲日本企業要多向國際規範看齊,降低交叉持股以及讓更多女性與國際人才擔任董事等等,帶動日本企業開始加快結構性改革。

2023年3月東京證交所再致函在主板和標準板的上市公司,呼籲重視股價和資本效率,同時也要求股價淨值比(PBR)低於1的上市公司制定具體改善計劃。同時還頒佈一項新規,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在2026年3月之前企業市值要達到100億日圓,否則將勒令從交易所退市。

日本官方軟硬兼施的治理改革成效漸顯,日本企業開始重視股東行動主義,加速實施庫藏股買回與提高股利發放。近期日本企業庫藏股買回佔市值的比重已超越美國,爲推升日股表現的一大助力,日經指數更是在今年6月創下33年來新高。即便短期漲多,評價面依舊相對美股便宜,因過去日本股市漲幅相對有限,目前本益比相較於歐美市場仍屬偏低,日股仍具備長期競爭力和吸引力,後續漲勢依舊值得期待。

總結來說,日本貨幣寬鬆政策持續正是醞釀日股多頭行情的最佳催化劑,加上「內需消費起飛、企業獲利持續上調、治理改革成效漸顯」等利多簇擁,連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都看好日股並加碼日本5大商社。日本再次吸引全球投資人投入,根據日本財務省公佈的國際收支統計資料,今年第2季外資買超日股金額高達9兆4,944億日圓,創1996年有紀錄以來的單季新高紀錄,日股也強勢躍升成全球股市黑馬。建議投資人現在可伺機入手主動型日股基金,迎接這波日股榮景,掌握進場佈局的好時機。(本文作者爲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)